辅酶Q10 100mg

辅酶Q10 100mg

NPN 80010968

查看NPN信息
  • 支持心脏健康,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
  • 强力抗氧化剂
  • 自由基清除剂
  • 促进健康的牙龈
  • 恢复能量和活力
  • 成分成分
  • 高级信息高级信息
  • 研究研究

主要成分

每粒胶囊含:
药用成分:
辅酶Q10泛醌(微生物)100mg

非药用成分

非药用成分: 米糠油,软胶囊(明胶,甘油,纯净水,角豆),维生素E.

建议使用

每天1粒,饭时服用,或遵从医疗保健人员的建议

高级信息

一种类似维生素的必需营养素,CoQ10促进能量递送到身体的代谢过程。由于其在ATP合成中的作用,CoQ10影响身体中所有细胞的功能,使其对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健康至关重要。已知对免疫功能,心脏以及肝肾功能有有益的影响。 CoQ10还提供抗氧化保护,防止身体氧化。

体内的CoQ10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少,产生许多危及健康的状况。服用他汀类药物(降胆固醇)的患者CoQ10减少的更多。由于CoQ10对具有较高能量需求的器官(如肾脏,肝脏和心脏)具有亲和力,补充CoQ10有助于恢复这些组织的能量和活力,和维持良好的健康。

辅酶Q10 100mg仅包含100%纯天然,天然发酵,与身体自身CoQ10相同的天然反式异构体,具有出色的效果。 最高等级的CoQ10与米糠油和维生素E混合,达到增强吸收的目的。

研究

Din JN,Newby DE,Flapan AD。Omega 3脂肪酸和心血管疾病-《fishing for a natural treatment》。英国医学杂志2004; 328:30。

Dolecek TA,Granditis G. Dietary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nd mortality in the 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(MRFIT)。《World Rev Nutr Diet》 1991; 66:205-216。

Kris-Etherton PM,Harris WS, Appel LJ。Omega-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, New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。动脉硬化,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2003; 23:151-152。

Kromhout D,Bosschieter EB,de Lezenne Coulander C. The inverse relation between fish consumption and 20-year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。 N Engl J Med 1985; 312:1205-1209。

Kromhout D,Feskens EJ,Bowles CH。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a small amount of fish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n an elderly population。 Int J Epidemiol。 1995; 24:340-345。

Kumar A,Kaur H,Devi P,Mohan V. Role of coenzyme Q10(CoQ10)in cardiac disease,hypertension and Meniere-like syndrome。 Pharmacology&Therapeutics 124(2009)259-268。

Pepe S,Marasco S,Haas S,Sheeran F,Krum H,Rosenfeldt F.Cenzyme Q10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。 Mitochondrion 7S(2007)S154-S167。

Psota TL,Gebauer SK,Kris-Etherton P. Dietary omega-3 fatty acid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。美国心脏病杂志2006,98(4A):3i-18i。

Sarter,Barbara PhD。Coenzyme Q10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: A Review。心血管护理杂志2002年7月 - 第16卷 - 第4期 - 第9-20页。

Shekelle RB,Missell L,Paul O,et al。Fish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。 N Engl J Med 1985; 313:820。